技术点亮文化:敦煌数字文旅的进阶之路
第3715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5G技术、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深度融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持续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数字文旅、数字文化遗产展示等新型产品,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出游、娱乐方式。数字文旅的无限性在于其不受主题、空间、地理位置、服务类型及传统文化资源的分配等方面的限制。数字化可以叠加在任何文化资源之上,为其传播打开新的空间与场景。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世界文化的交汇地,敦煌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一直备受世界旅游市场的关注,也为敦煌文化遗产和生态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疫情爆发前,敦煌就已经开始了数字文旅方面的诸多探索。疫情的爆发更是刺激了敦煌数字文旅新业态的发展。目前敦煌数字文旅的发展基本遵循以下两大思路:一个是以文化遗产为中心、以故事为导向、线上线下连通互动数字化新文旅产品;另一个是以新兴技术为抓手的智慧旅游平台建设。
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项目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项目主要以莫高窟及藏经洞内发现的经史典籍为数字化对象,至今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行走了30年。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更新,敦煌研究院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针对洞窟采集和塑像采集专门技术体系。在莫高窟492个洞窟中,研究院已经完成了250多个洞窟壁画图像摄影的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160多个洞窟壁画图像的处理、140多个洞窟的窟型,以及大遗址三维的重建。1数字敦煌庞大的数据库为莫高窟从数据收集、保存、辅助临摹修复,向文物保护、虚拟展示、数字版权、文化创作等多方面的延伸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向游客正式开放,自此,球幕影院和虚拟洞窟展示成为了敦煌莫高窟游览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之后,敦煌研究院联合多家企业,加速了在数字文旅领域的探索。
2017年,腾讯与敦煌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携手启动“数字丝路”计划,致力于推进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此后,利用企业的平台和技术优势,敦煌研究院与腾讯一起推进了一系列数字文旅项目的发生。例如,2018年,敦煌研究院联手腾讯地图推出了智慧景区小程序,以手机作为终端,实现远距离游览莫高窟,收听详细的语音解读。这是敦煌研究院在数字文旅上的一次尝试,试图通过云旅游的方式,打破空间界限,为莫高窟的游客提供更为多元的游览方式。
2020年疫情期间,敦煌研究院与人民日报新媒体及腾讯一起,打造了“云游敦煌”小程序,仅2021年就吸引了551多万用户,阅读量达2200万次,总曝光量突破12亿次,达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复制性、动态化、立体化和互动性的展示。2
2021年敦煌研究院与华为达成合作,基于华为河图(Cyberverse)技术构建,为敦煌莫高窟打造了一个与现实无缝融合的数字新世界,敦煌莫高窟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与交互体验。华为河图平台将敦煌的数字化资源与真实的莫高窟遗址进行融合,在实现遗址实景导览的同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游览体验方式,不仅可以与虚拟的神兽进行互动,还可以通过数字化虚拟洞窟,观赏洞窟全景,打破了洞窟内外空间的壁垒,实现了在洞窟外进行洞窟参观的目标。3
△在敦煌研究院门前体验“河图”
亨利·詹金斯曾在《文本盗用者:电视粉丝和参与文化》艺术中提出了“参与式文化”的概念,即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参与到了文化生产中,消费者在文化内容生产中扮演者愈发重要的角色。4敦煌数字资源平台的开放、多种数字文旅实践的推广,将敦煌学与莫高窟从高阁带入到大众的生活中,使得大众获得了更多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降低了公众参与传统文化活化利用的“内容门槛”,在助力敦煌文旅向下一个数字化深入发展的同时,更实现了以旅促文,为中华文化传承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的形式与思路。
不同于敦煌研究院及敦煌文旅集团,敦煌美术学院并没有掌握实际的文化遗产资源。但这并不表示其不可以进行数字文旅的实践。在敦煌数字文旅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敦煌美术学院与绿地酒店旅游集团、世界联合公益基金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推动“大千敦煌”数字文化工程中国行项目,并计划未来在全国12个城市落地敦煌主题数字展巡演。
“资源门槛”的降低是数字文旅的特性之一。传统的旅游模式高度依赖文化遗产、非遗技艺、文物藏品等实际的文化资源,而数字文旅则将旅游从资源争抢中解放出来。数字文旅产品的核心是具有实际价值的字符串,具有可复制性的特征。5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以往不具备传统旅游资源的机构、企业,可以以打造全数字文化产品的方式,加入文旅行业的市场竞争,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良性竞争的动力。
敦煌文旅集团的数字化实践重点关注“旅”而非“文”,致力于推进敦煌市智慧旅游的发展。智慧旅游是由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IBM)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概念延伸出来的。顾名思义,智慧旅游即利用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借助可移动、便携式终端,将旅游信息进行高度整合开发,并为游客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服务,是一种“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6
新型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是实现智慧旅游的基本条件,其建设的重点包括旅游信息服务、行程服务、消费服务、旅游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主要的服务使用场景涵括旅游的前、中、后期,包括旅游信息咨询、产品购买选择、行程设计、景区智能设施、线上购物平台、信息反馈等不同的服务内容。7
智慧旅游理念打破了原有依托线下服务于宣传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对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全面使用,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与交互。随着“自由行”旅游模式的流行,以及后疫情时代游客对于境内高质量旅游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旅游信息化及信息的灵活应用成为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8发展智慧旅游成为各级旅游部门解决旅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抓手。敦煌文旅集团智慧旅游理念的实践探索,或许将会成为推动敦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集团旗下的敦煌智慧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敦煌旅游大数据平台,能够显示敦煌境内主要景区的关键游客数据,为景区管理和游客来访提供重要的行动依据。
通过分析不同机构、企业在敦煌进行的数字文旅实践,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其一,是通过对数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将传统的旅游行业与当下的数字化新业态进行整合,实现管理与服务层面的更新。数字技术在紧急公共事件中的独特优势更决定了文旅产业将继续向智慧化迈进。在新经营模式不断涌现的同时,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在加速推动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加速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当下,我国缺乏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文旅企业普遍业务模式单一,这也是敦煌文旅集团面临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及居民新消费群体的出现,决定了我国文旅产业需要借助数字与互联网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延长服务链,提升消费者旅游体验,通过线上获客、数字化营销、智能云服务等模式,重塑产业发展路径,构建文旅产业新生态。
第二个层面,是依托数字化的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多样化、高质量、主题特征鲜明的数字文旅产品。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上海创图公共文化和休闲联合实验室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线上空间成为国内文化休闲和消费的重要场景,线上展演(47.6%)、文化场馆云体验(51.7%)等成为居民进行文化消费、参与数字文旅活动的重要形式。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华为等企业和机构联合打造的一系列文化旅游新产品,通过对莫高窟及敦煌学的通俗阐释,带大众穿越时空,刺激游客在观览中重建我们的民族记忆。
第三个层面,是对敦煌文脉的展示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为数字文旅产业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而居民对于有质感的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需求则为传统文化的发掘与转化提供了直接动力。对于传统文化基因的提炼需要保持对历史的敬畏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符号化的改造,才能生产出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高质量产品,这也对于敦煌文旅的数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下,敦煌藏经洞中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珍贵资料得以实现数字回归,更促进了敦煌学研究的进程,也为再现敦煌文脉的带来了新的机遇。
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项目及敦煌文旅集团敦煌旅游大数据平台的打造有利证明了数字文旅的无限性。数字展示中心中数字化电影的开放及河图APP的开放,彻底打破了莫高窟的展示边界,将窟内的景观搬到了窟外,实现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进步。敦煌美术学院的尝试,为打破传统旅游业对文化资源的分配与竞争模式,刺激文化资源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服务行业之间的边界,以游览为主线,将其串联为完整的服务网络,一个覆盖旅行服务、住宿、目的地、交通等内容的全新服务产业正以主客互动的形式快速生长。9数字文旅的出现扩展了文化资源的范围,在持有合法授权的前提下,数字艺术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资源也可以成为打造数字文旅的文本依据。这样的发展路径不仅能够改变资源欠发达地区在文旅市场中的表现,更能够间接推进大文旅行业脱离粗放的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高满意度、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注释:
1.《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背后的故事——对话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http://wwj.gansu.gov.cn/wwj/c105438/202109/1800279.shtml, 检索日期:2021年9月10日。
2.赵哲超,王昕.媒介记忆视域下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以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1(03):99-102.
3.《华为河图,带来敦煌莫高窟更丰富的参观体验》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21-04/12/c_139874684.htm, 检索日期:2021年9月10日。
4.[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刘洋,肖远平.数字文旅产业的逻辑与转型——来自贵州的经验与启示[J].理论月刊,2020(04):104-110.
6.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05):66-73.
7.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7(02):5-6.
8.杜鹏,杨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3):44-49.
9.戴斌.数字时代文旅融合新格局的塑造与建构[J].人民论坛,2020(Z1):152-155.
话题互动 您对数字文旅发展有何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加入私密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萌萌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